技术教程运营推广

Uber在定价上的思维是什么?

整理:jimmy2025/1/8浏览2
简介前几天,我的司机回老家休假,我又懒得开车,就天天用易到、滴滴、和Uber的专车服务,结果用出超多的心得——简单的给出结论,就是:易到和Uber都应该活下来,而滴滴应该失败。

前几天,我的司机回老家休假,我又懒得开车,就天天用易到、滴滴、和Uber的专车服务,结果用出超多的心得——简单的给出结论,就是:易到和Uber都应该活下来,而滴滴应该失败。

哦……我知道,我这个结论太扯淡了。明明滴滴专车才是目前市场上当之无愧的老大……可是,“倒果为因”来论证滴滴才是逻辑最牛逼那个,岂不是太懒惰?因为我们知道,“商业逻辑”最棒的那个,也未必赢到最后,毕竟,企业竞争是多角度、全方位的,Google的理念还比百度更棒呢,但中国市场你也知道,赢的那个是比较没底线的。

OK,回到题目,为何我说“Uber应该拿诺贝尔经济学奖”呢?因为,Uber有史以来第一次解决了人类经济学上最大难题之一:定价问题。简单来说,就是到底什么是“合理的价格”?我们知道,一杯水就是一杯水,但对于一个酒足饭饱的家伙,和一个沙漠中快要渴死的人,其价格何止应该相差万倍?而今天的Uber,就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。哦,其实,还有一家企业,从另一个角度,也解开了这个方程式的另一个坡度,容我卖个关子,文章结尾再说那家有资格和Uber一起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企业是谁。

如果你最近都刚好用过滴滴和Uber,就知道我下面讲的是什么意思了。先看简单的滴滴,滴滴的专车价格,就是个“拍脑袋的定价”,为啥这么说呢?请问,滴滴目前的一公里价格,到底是怎么定出来的?靠汽车折旧?靠汽油价格?靠司机颜值?嗯,其实我猜,主要就是和出租车对比吧?然后找个价格区间,设定得比出租车高点,比易到低点(因为要打击易到),再配合疯狂补贴,就齐活了。

但是,这个价格,反映出“供需真相”了么?如果没有供需的真相体现,何谈“价格真相”呢?让我们再看看Uber,前些日子我被朋友圈刷屏,“Uber比出租车还便宜啦!”我很多朋友都在感叹Uber真不要命的补贴啊,居然“人民优步”的专车比出租车便宜,纷纷狂用中。我当时立马疑问,“我靠,不对呀,因为我刚刚前几天在香港被Uber狠宰一刀呢!”当时是这样,我在香港尖沙咀,晚高峰六点半,赶着要去中环,因为我订了一家米其林三星餐厅的座位,那家准时开餐不等人,我当时急眼了,出租车排长队,完全没可能等到。我打开易到、滴滴、一号专车,擦了,尖沙咀附近一辆车都没有,我打开Uber,嘿!居然附近有车!一预定,Uber告诉我,抱歉,你得加价!3.2倍才行,靠,你丫狠!我输入了3.2倍……然后,Uber居然提示,抱歉,3.2倍没戏了,现在得3.8倍!我&…%&¥*…%&*……¥%¥))!¥你个老母了!趁火打劫么这不是?但你能怎样?只有Uber有车!好吧,3.8倍同意……没一会,一辆车就开到我身边了。最终,原本一百五十港币的车程,足足收了我五百多港币!

这时你发现没有?其实,Uber的“足够低”定价,其实是指“最闲时段”,而真正车少人多的时候,Uber每分钟都会提高定价。说个极端情况,如果三里屯区域,在凌晨时分,只有一辆专车和一个乘客,一分钱一公里也是可以成交的。(这个显得太极端是吧?可你知道,陌陌的老板唐岩同学,偶尔抽疯,开着宾利跑车在Uber接活儿的,还津津乐道看见乘客欣喜若狂的样子,他很开心。)重点是,各位:一辆专车和一个乘客,供需之间是平衡的,这时任何价格成交,都是“合理”的,这个价格,都反映出了供需的真相,是“真理价格”。

好了,现在还是一辆车,但是两个乘客咋办?其实,这时“竞价”的思路就开始发生作用了。这个时候,“看不见的手”开始工作,价格每向上涨一点,实际上就造成两个后果:第一,要么消灭一个需求;第二,要么吸引来一个此区域外的供应。让我们先来看第一个“消灭需求”,价格每上涨1%,事实上就有一些人打算放弃此次消费。回到我当时在香港尖沙咀的情景,150元涨到500多耶!为何那么多人都想用车,只有我叫到车了?因为当时我身边无数需求被消灭了呀!他们有的继续忍耐等出租车,有的改乘地铁,有的改坐公交,还有的干脆去附近吃饭算球!因为错过了这个最高峰时间,价格肯定蹭蹭往下降。说白了,你把价格涨到5万块,我的需求也会被消灭呀!那顿饭很美味,但也不值打车花5万是不是?但如果刚好李嘉诚车抛锚了,要去谈个生意呢?5万块轻而易举就成交是不是?总比耽误一单50亿的生意强。

澳大利亚前些日子,恐怖袭击事件,咖啡厅劫持人质,大量现场群众吓疯了,立即掏出手机叫Uber逃离,Uber也是瞬间涨价到4倍……事后新闻媒体大肆抨击Uber,“难道富人就能逃命,穷人就该等死么?”……Uber的发言人虽然赶紧道歉,说这是算法“即时”算出来的,对不住大家了。但仍然淡淡回答一句:因为价格涨了,才引来周围司机赶紧过来接活啊?潜台词是,难道司机的命就不是命么?你让司机往危险地带来赚钱,凭什么不让人家多赚?没有“价格”这只“看不见的手”调节,你当“供需平衡”是依靠“发展与改革委员会”制定出来的么?(虽然“发改委”一直觉得自己能行。)

所以,Uber的价格,实际上是依靠“供需”这个最基本的逻辑,依靠系统算法,“即时运算”出来的。当一个区域,100个司机和100个乘客,供需平衡,那么“基准价”就是OK的、合理的。过了半小时,100司机还在,只有80个乘客了,这时,Uber就有动力下调“基准价”,把那些本来准备坐地铁、打出租的人,抢过来。同时,也“消灭”一点“供给”,就是说有些司机嫌这个时间段太便宜,干脆去午睡算了。等再过2小时,晚高峰来了,100司机没变,120个乘客了,如你所知,1.5倍、2.3倍、3.8倍价格什么的就来了,消灭需求,增加供给……依此类推,调节强度不同而已。

我当时曾在一辆滴滴的专车上,问司机,你用Uber么?他说我只用滴滴,因为滴滴单量比较多,早晚高峰还有一点五倍的总部给的补贴。我说,早晚高峰再补贴,你能拉几单?回答,都堵在路上,虽然一点五倍也赚不到多少。我鼓励他,你下次试试Uber,弄不好你早晚高峰能赚到三四倍呢!司机想了想,说对呀,那我以后早晚高峰用Uber接活儿,比较闲时再用滴滴……

其实,我没说的是,如果别的规则一样,大家都不再补贴时,闹不好Uber的单量在闲时才是最高的,毕竟更便宜,能够“创造”大量需求……

围绕着这套Uber的“弹性定价”逻辑,一切为了效率服务。连目的地都不用输入,直接系统派来离你最近的车,司机不得挑肥拣瘦!——反观滴滴专车,是必须要输入目的地的,然后多个司机进入抢单流程……对了,最好玩的是易到,易到是乘客发出请求,多个司机进行“接单申请”,然后乘客开始“选妃”,根据司机长相、车型、星座什么的,由你确认你的单派给哪个顺眼的司机……

各位,发现没,最极致的是Uber和易到啊!虽然他俩完全相反,Uber最没个性化,但最效率;而易到的逻辑最没效率,但真正做到了个性化匹配!而滴滴刚好夹在他俩中间……这时有人说了,滴滴是蝙蝠啊,和Uber比个性和易到拼效率不就赢了?嘿嘿,错!历史上,只有“起点”最纯粹的那个,从商业逻辑上说,才是赢到最后的。骑墙派永远两头不讨好。

哦,当然了,我并不想否认滴滴的领先地位。但我说的是,一个成功的企业,找寻自己的“商业起点”时,应该是“纯粹的”,“不可切割的”,“无法兼容的”——你看Uber的商业起点,就没法再切割得“更有效率”了,极致而纯粹。而且无法兼容“个性化”,这才对,因为任何想兼容个性化的行为,势必影响效率,而导致首鼠两端,丧失竞争优势。

搜索引擎并非Google第一个做的,但Google第一个做到“纯粹”,妈的只有一个搜索框,除此之外啥都没有,极致吧?当时的门户,可恨不能做八米长页面,把百科全书都放首页呢!

Facebook也不是第一个做社交的,但Facebook第一个把“熟人社交”做到“纯粹”,妈的不许玩匿名“你猜我是谁”的游戏,全都真实身份、真实关系链!极致吧?所以笑到最后……

在这个意义上,Uber和易到才是纯粹的两个极端。

来源:雕爷微信公众账号《论Uber为什么该得诺贝尔经济学奖》 

作者:雕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