站长资源操作系统
分享查看dd进度的方法
简介由于 dd 命令执行完毕之后,会打印 dd 过程中数据拷贝的速度,因此有许多人用 dd 来对磁盘的 I/O 进行测试,希望以其结果作为参考数据,对比不同服务商或不同硬件配置下,磁盘的读写能力。尽管在命令执行完毕之后,会显示一个平均速度,但在执行过程中,是不显示任何信息的,这就导致在拷贝大体积文件的时
由于 dd 命令执行完毕之后,会打印 dd 过程中数据拷贝的速度,因此有许多人用 dd 来对磁盘的 I/O 进行测试,希望以其结果作为参考数据,对比不同服务商或不同硬件配置下,磁盘的读写能力。尽管在命令执行完毕之后,会显示一个平均速度,但在执行过程中,是不显示任何信息的,这就导致在拷贝大体积文件的时候,操作人员陷入无尽的等待。
本文将介绍观测正在运行的 dd 的进度,希望这个方法对大家有帮助。
第一步:新建一个窗口,查找当前 dd 命令对应的 PID
复制代码代码如下:pgrep -l '^dd$'.pgrep -l '^dd$'
其结果:
8269 dd.8269 dd
第二步:向 dd 进程发送 USR1 指令
复制代码代码如下:kill -USR1 8269.kill -USR1 8269
此时,你将在正在执行 dd 命令的窗口中,看到已经拷贝了的数据大小,以及每秒的速度。
当然,如果你只有一个 dd 进程在执行,也可以直接用下面这个命令:
复制代码代码如下:kill -USR1 `pgrep ^dd`.kill -USR1 `pgrep ^dd`
如果十分迫不及待,可以用这个命令,每隔一秒输出一次:
复制代码代码如下:watch -n1 'sudo kill -USR1 `pgrep ^dd`'.watch -n1 'sudo kill -USR1 `pgrep ^dd`'
当然,你也可以这样,在执行 dd 命令的时候,就让他自动不断输出:
复制代码代码如下:dd if=/dev/zero of=/home/test & pid=$!; while [[ -d /proc/$pid ]]; do kill -USR1 $pid && sleep 1 && clear; done.dd if=/dev/zero of=/home/test & pid=$!; while [[ -d /proc/$pid ]]; do kill -USR1 $pid && sleep 1 && clear; done
dd 参数解释
1. if=文件名:输入文件名,缺省为标准输入。即指定源文件。< if=input file >
2. of=文件名:输出文件名,缺省为标准输出。即指定目的文件。< of=output file >
3. ibs=bytes:一次读入bytes个字节,即指定一个块大小为bytes个字节。
obs=bytes:一次输出bytes个字节,即指定一个块大小为bytes个字节。
bs=bytes:同时设置读入/输出的块大小为bytes个字节。
4. cbs=bytes:一次转换bytes个字节,即指定转换缓冲区大小。
5. skip=blocks:从输入文件开头跳过blocks个块后再开始复制。
6. seek=blocks:从输出文件开头跳过blocks个块后再开始复制。
注意:通常只用当输出文件是磁盘或磁带时才有效,即备份到磁盘或磁带时才有效。
7. count=blocks:仅拷贝blocks个块,块大小等于ibs指定的字节数。
8. conv=conversion:用指定的参数转换文件。
ascii:转换ebcdic为ascii
ebcdic:转换ascii为ebcdic
ibm:转换ascii为alternate ebcdic
block:把每一行转换为长度为cbs,不足部分用空格填充
unblock:使每一行的长度都为cbs,不足部分用空格填充
lcase:把大写字符转换为小写字符
ucase:把小写字符转换为大写字符
swab:交换输入的每对字节
noerror:出错时不停止
notrunc:不截短输出文件
sync:将每个输入块填充到ibs个字节,不足部分用空(NUL)字符补齐。
dd 的一些应用实例
1.将本地的/dev/hdb整盘备份到/dev/hdd
复制代码代码如下:dd if=/dev/hdb of=/dev/hdd.dd if=/dev/hdb of=/dev/hdd
2.将/dev/hdb全盘数据备份到指定路径的image文件
复制代码代码如下:dd if=/dev/hdb of=/root/image.dd if=/dev/hdb of=/root/image
3.将备份文件恢复到指定盘
复制代码代码如下:dd if=/root/image of=/dev/hdb.dd if=/root/image of=/dev/hdb
4.备份/dev/hdb全盘数据,并利用gzip工具进行压缩,保存到指定路径
复制代码代码如下:dd if=/dev/hdb | gzip > /root/image.gz.dd if=/dev/hdb | gzip > /root/image.gz
5.将压缩的备份文件恢复到指定盘
复制代码代码如下:gzip -dc /root/image.gz | dd of=/dev/hdb.gzip -dc /root/image.gz | dd of=/dev/hdb
6.备份磁盘开始的512个字节大小的MBR信息到指定文件
复制代码代码如下:
dd if=/dev/hda of=/root/image count=1 bs=512
#count=1指仅拷贝一个块;bs=512指块大小为512个字节。
#恢复:
dd if=/root/image of=/dev/hda.
7.备份软盘
复制代码代码如下:dd if=/dev/fd0 of=disk.img count=1 bs=1440k #(即块大小为1.44M).dd if=/dev/fd0 of=disk.img count=1 bs=1440k #(即块大小为1.44M)
8.拷贝内存内容到硬盘
复制代码代码如下:dd if=/dev/mem of=/root/mem.bin bs=1024 #(指定块大小为1k).dd if=/dev/mem of=/root/mem.bin bs=1024 #(指定块大小为1k)
9.拷贝光盘内容到指定文件夹,并保存为cd.iso文件
复制代码代码如下:dd if=/dev/cdrom(hdc) of=/root/cd.iso.dd if=/dev/cdrom(hdc) of=/root/cd.iso
10.增加swap分区文件大小
复制代码代码如下:
#第一步:创建一个大小为256M的文件:
dd if=/dev/zero of=/swapfile bs=1024 count=262144
#第二步:把这个文件变成swap文件:
mkswap /swapfile
#第三步:启用这个swap文件:
swapon /swapfile
#第四步:编辑/etc/fstab文件,使在每次开机时自动加载swap文件:
/swapfile swap swap default 0 0.#第一步:创建一个大小为256M的文件:
dd if=/dev/zero of=/swapfile bs=1024 count=262144
#第二步:把这个文件变成swap文件:
mkswap /swapfile
#第三步:启用这个swap文件:
swapon /swapfile
#第四步:编辑/etc/fstab文件,使在每次开机时自动加载swap文件:
/swapfile swap swap default 0 0
11.销毁磁盘数据
复制代码代码如下:
dd if=/dev/urandom of=/dev/hda1
#注意:利用随机的数据填充硬盘,在某些必要的场合可以用来销毁数据。.dd if=/dev/urandom of=/dev/hda1
#注意:利用随机的数据填充硬盘,在某些必要的场合可以用来销毁数据。
12.测试硬盘的读写速度
复制代码代码如下:
dd if=/dev/zero bs=1024 count=1000000 of=/root/1Gb.file
dd if=/root/1Gb.file bs=64k | dd of=/dev/null
#通过以上两个命令输出的命令执行时间,可以计算出硬盘的读、写速度。.dd if=/dev/zero bs=1024 count=1000000 of=/root/1Gb.file
dd if=/root/1Gb.file bs=64k | dd of=/dev/null
#通过以上两个命令输出的命令执行时间,可以计算出硬盘的读、写速度。
13.确定硬盘的最佳块大小:
复制代码代码如下:
dd if=/dev/zero bs=1024 count=1000000 of=/root/1Gb.file
dd if=/dev/zero bs=2048 count=500000 of=/root/1Gb.file
dd if=/dev/zero bs=4096 count=250000 of=/root/1Gb.file
dd if=/dev/zero bs=8192 count=125000 of=/root/1Gb.file
#通过比较以上命令输出中所显示的命令执行时间,即可确定系统最佳的块大小。.
14.修复硬盘
复制代码代码如下:dd if=/dev/sda of=/dev/sda.dd if=/dev/sda of=/dev/sda
当硬盘较长时间(比如1,2年)放置不使用后,磁盘上会产生magnetic fluxpoint。当磁头读到这些区域时会遇到困难,并可能导致I/O错误。当这种情况影响到硬盘的第一个扇区时,可能导致硬盘报废。上边的命令有可能使这些数据起死回生。且这个过程是安全,高效的。
本文将介绍观测正在运行的 dd 的进度,希望这个方法对大家有帮助。
第一步:新建一个窗口,查找当前 dd 命令对应的 PID
复制代码代码如下:pgrep -l '^dd$'.pgrep -l '^dd$'
其结果:
8269 dd.8269 dd
第二步:向 dd 进程发送 USR1 指令
复制代码代码如下:kill -USR1 8269.kill -USR1 8269
此时,你将在正在执行 dd 命令的窗口中,看到已经拷贝了的数据大小,以及每秒的速度。
当然,如果你只有一个 dd 进程在执行,也可以直接用下面这个命令:
复制代码代码如下:kill -USR1 `pgrep ^dd`.kill -USR1 `pgrep ^dd`
如果十分迫不及待,可以用这个命令,每隔一秒输出一次:
复制代码代码如下:watch -n1 'sudo kill -USR1 `pgrep ^dd`'.watch -n1 'sudo kill -USR1 `pgrep ^dd`'
当然,你也可以这样,在执行 dd 命令的时候,就让他自动不断输出:
复制代码代码如下:dd if=/dev/zero of=/home/test & pid=$!; while [[ -d /proc/$pid ]]; do kill -USR1 $pid && sleep 1 && clear; done.dd if=/dev/zero of=/home/test & pid=$!; while [[ -d /proc/$pid ]]; do kill -USR1 $pid && sleep 1 && clear; done
dd 参数解释
1. if=文件名:输入文件名,缺省为标准输入。即指定源文件。< if=input file >
2. of=文件名:输出文件名,缺省为标准输出。即指定目的文件。< of=output file >
3. ibs=bytes:一次读入bytes个字节,即指定一个块大小为bytes个字节。
obs=bytes:一次输出bytes个字节,即指定一个块大小为bytes个字节。
bs=bytes:同时设置读入/输出的块大小为bytes个字节。
4. cbs=bytes:一次转换bytes个字节,即指定转换缓冲区大小。
5. skip=blocks:从输入文件开头跳过blocks个块后再开始复制。
6. seek=blocks:从输出文件开头跳过blocks个块后再开始复制。
注意:通常只用当输出文件是磁盘或磁带时才有效,即备份到磁盘或磁带时才有效。
7. count=blocks:仅拷贝blocks个块,块大小等于ibs指定的字节数。
8. conv=conversion:用指定的参数转换文件。
ascii:转换ebcdic为ascii
ebcdic:转换ascii为ebcdic
ibm:转换ascii为alternate ebcdic
block:把每一行转换为长度为cbs,不足部分用空格填充
unblock:使每一行的长度都为cbs,不足部分用空格填充
lcase:把大写字符转换为小写字符
ucase:把小写字符转换为大写字符
swab:交换输入的每对字节
noerror:出错时不停止
notrunc:不截短输出文件
sync:将每个输入块填充到ibs个字节,不足部分用空(NUL)字符补齐。
dd 的一些应用实例
1.将本地的/dev/hdb整盘备份到/dev/hdd
复制代码代码如下:dd if=/dev/hdb of=/dev/hdd.dd if=/dev/hdb of=/dev/hdd
2.将/dev/hdb全盘数据备份到指定路径的image文件
复制代码代码如下:dd if=/dev/hdb of=/root/image.dd if=/dev/hdb of=/root/image
3.将备份文件恢复到指定盘
复制代码代码如下:dd if=/root/image of=/dev/hdb.dd if=/root/image of=/dev/hdb
4.备份/dev/hdb全盘数据,并利用gzip工具进行压缩,保存到指定路径
复制代码代码如下:dd if=/dev/hdb | gzip > /root/image.gz.dd if=/dev/hdb | gzip > /root/image.gz
5.将压缩的备份文件恢复到指定盘
复制代码代码如下:gzip -dc /root/image.gz | dd of=/dev/hdb.gzip -dc /root/image.gz | dd of=/dev/hdb
6.备份磁盘开始的512个字节大小的MBR信息到指定文件
复制代码代码如下:
dd if=/dev/hda of=/root/image count=1 bs=512
#count=1指仅拷贝一个块;bs=512指块大小为512个字节。
#恢复:
dd if=/root/image of=/dev/hda.
7.备份软盘
复制代码代码如下:dd if=/dev/fd0 of=disk.img count=1 bs=1440k #(即块大小为1.44M).dd if=/dev/fd0 of=disk.img count=1 bs=1440k #(即块大小为1.44M)
8.拷贝内存内容到硬盘
复制代码代码如下:dd if=/dev/mem of=/root/mem.bin bs=1024 #(指定块大小为1k).dd if=/dev/mem of=/root/mem.bin bs=1024 #(指定块大小为1k)
9.拷贝光盘内容到指定文件夹,并保存为cd.iso文件
复制代码代码如下:dd if=/dev/cdrom(hdc) of=/root/cd.iso.dd if=/dev/cdrom(hdc) of=/root/cd.iso
10.增加swap分区文件大小
复制代码代码如下:
#第一步:创建一个大小为256M的文件:
dd if=/dev/zero of=/swapfile bs=1024 count=262144
#第二步:把这个文件变成swap文件:
mkswap /swapfile
#第三步:启用这个swap文件:
swapon /swapfile
#第四步:编辑/etc/fstab文件,使在每次开机时自动加载swap文件:
/swapfile swap swap default 0 0.#第一步:创建一个大小为256M的文件:
dd if=/dev/zero of=/swapfile bs=1024 count=262144
#第二步:把这个文件变成swap文件:
mkswap /swapfile
#第三步:启用这个swap文件:
swapon /swapfile
#第四步:编辑/etc/fstab文件,使在每次开机时自动加载swap文件:
/swapfile swap swap default 0 0
11.销毁磁盘数据
复制代码代码如下:
dd if=/dev/urandom of=/dev/hda1
#注意:利用随机的数据填充硬盘,在某些必要的场合可以用来销毁数据。.dd if=/dev/urandom of=/dev/hda1
#注意:利用随机的数据填充硬盘,在某些必要的场合可以用来销毁数据。
12.测试硬盘的读写速度
复制代码代码如下:
dd if=/dev/zero bs=1024 count=1000000 of=/root/1Gb.file
dd if=/root/1Gb.file bs=64k | dd of=/dev/null
#通过以上两个命令输出的命令执行时间,可以计算出硬盘的读、写速度。.dd if=/dev/zero bs=1024 count=1000000 of=/root/1Gb.file
dd if=/root/1Gb.file bs=64k | dd of=/dev/null
#通过以上两个命令输出的命令执行时间,可以计算出硬盘的读、写速度。
13.确定硬盘的最佳块大小:
复制代码代码如下:
dd if=/dev/zero bs=1024 count=1000000 of=/root/1Gb.file
dd if=/dev/zero bs=2048 count=500000 of=/root/1Gb.file
dd if=/dev/zero bs=4096 count=250000 of=/root/1Gb.file
dd if=/dev/zero bs=8192 count=125000 of=/root/1Gb.file
#通过比较以上命令输出中所显示的命令执行时间,即可确定系统最佳的块大小。.
14.修复硬盘
复制代码代码如下:dd if=/dev/sda of=/dev/sda.dd if=/dev/sda of=/dev/sda
当硬盘较长时间(比如1,2年)放置不使用后,磁盘上会产生magnetic fluxpoint。当磁头读到这些区域时会遇到困难,并可能导致I/O错误。当这种情况影响到硬盘的第一个扇区时,可能导致硬盘报废。上边的命令有可能使这些数据起死回生。且这个过程是安全,高效的。